天富平台盛夏的八月,在長滿火红枸杞子的農田里,傳來陣陣笑聲和帶著濃重樂都口音的笑聲,頓時讓我停了下來。這是多麼友好的口音啊!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香日德鎮,那一陣笑聲,和燦爛陽光下火红的枸杞一起,湧進了我的耳朵、眼睛、心里,我也忍不住鑚進這火红中去,分享這醉人的笑容和染红我心的喜悦。
我和愛人在高原盛夏的八月,從湟水谷的樂都驅車西行,穿過湟源峡谷,翻過日月山,沿著青海湖環湖公路,翻過橡膠山,進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,開始了公路旅行。一路走來,我打算在遼阔的青海高原之上,大範圍地感受從黃土高原到青藏高原的自然、生態,甚至人文、地域地理環境的變化,依次探索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差異。
行程第四天,目的地是都蘭縣香日德鎮班禅的香日德寺。游完香日德寺,突然很想去參觀歷史悠久的香日德農場,天富平台於是開車去了西北方向不到20分鍾的原香日德農場街。再往西,一眼望去,農田之間是排列整齊的村莊和家庭。
曾經的香日德農場,曾經是柴達木盆地東南部一個幹旱荒凉的地方。50年代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這里和青海的很多農場一樣,成爲犯人勞動改造的場所。經過幾年的修路,修渠,填海。香日德勞改農場建成。2002年,由於該農場的行政疏散,該農場被移交給當地政府管理。撤離後,農場由省政府統一協調,對自然條件極其艱苦的贫困地區移民進行搬遷。
2002年,樂都南北山區,雖然改革開放後有了20多年的跨越式發展,但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過渡的山區,水土難養一人,經濟發展緩慢。在政府移民政策的號召下,許多有遠見的年輕人都報名搬到了香日德,這里現在地勢平坦遼阔,土壤肥沃,灌溉用水充足。具有“耕讀傳家、艱苦奮鬥、勇闯天下”精神的樂都人,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,利用高原光照充足等得天獨厚的條件,發展了枸杞、藜麥等多樣化的特色農業種植,成爲了一批搬遷至香日德先富起來的移民。
這幾天我在看電視劇《寧敏小鎮》,所以我想到了香日德和我的父母。這個電視故事引起了我的共鸣。想起了小時候在大山深處的窮日子,想起了父母的辛苦,想起了初春的大黃風。現在,搬遷到香日德的村民雖然還沒有挣到一座金山銀山,但已經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小康生活。曾經,樂都北山村也是一片綠色。
我的樂都老家,香日德,曾經緊緊握著我的手,在老家問這問那。很多人說在樂都市區買房,怕老人在這個海拔缺氧,然後老了會想家。另一個是樂都是文化之鄉,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。
我想起了寧敏鎮的英雄馬德富的一句話。每個人都有兩個根源。天富平台一個是老祖宗留下的根,永遠不能忘記,一個是後人奮鬥的根,永遠不能斷。